"透過新市鎮計劃遷移人口往新界的構思,沿自港英政府檢討六七暴動,認為香港人口過度集中港九,利於群眾聚集。此外鑑於八十年代香港前途談判即將來臨,港英亦寄望透過新市鎮計劃打造香港新公民身份與新人口,贏取民心 (Winning Hearts and Minds)以增加與中方的談判籌碼。新市鎮概念的引入配合港人的新身份建構,而非純粹為了紓緩人口壓力,解釋了為何儘管天水圍、將軍澳、東涌的市鎮空間等已經劣評如潮,香港市民與官員仍對新市鎮概念百般依戀,因為一代城市人的集體身份及憶記。
其實,世界先進國家開始對這種現代主義規劃的弊病進行批判,史太林式規劃(Stalinist Planning)、缺乏公共生活(public lives)與破壞原有社區環境文化等批判不絕於耳,何解廿一世紀的香港卻仍然照板煮碗將概念「番叮」? 這關乎現今城鄉發展視野的面目模糊,我們還未有空間思索及檢視「新市鎮」發展概念的固有問題,新界東北、洪水橋、東涌等新市鎮就已經要迅速上馬。當今特首訂立的「香港速度」,儘管在人口增長已經急速放緩的香港,計劃每十年就要建造一個沙田一樣的新市鎮,快得沒有思考的餘地。"
「香港的海,填出了一個城市。但香港的山,卻保留著很多條村。」在這一期的《what.》裡面,我們到訪了元朗屏山、荃灣老圍、西貢鹽田梓、大嶼山大澳、粉嶺南涌等山村水鄉,感受香港傳統的鄉村風味;而且更邀請到本土研究社的劍青兄為我們寫了一篇「香港城鄉發展簡史」,對香港的城鄉分佈有更充分的了解。